“我從小就害怕出席大場面,害怕任何儀式,害怕任何禮節(jié)。”但是一旦自己認定了是正確的事,他就會很勇敢、很堅定地堅持自己的主張。
巴金出生在一個封建大家庭,父親和祖父都做過官。那時候社會的習俗、儀式很多。比如祖父生日,父母要為祖父設個虛座,點上紅蠟燭,然后讓子女們向那配有紅椅套的空椅子叩頭拜壽,以此來祈求健康長壽。可幼時的巴金,在眾目睽睽之下,就是不肯拜,氣得母親打了他一頓,他仍不肯低頭。
上喜龍園是巴金先生的爺爺李竹西老先生的故居,川西穿斗式木結構的三合院落,雖無氣宇軒昂之勢,卻有碧玉小家之幽,院內原植銀杏數株,百年香樟樹一棵,靜坐院內觀四時枯榮,無車馬之喧囂,恍然如隔世。
巴金的童年故事就在這里了。
經過改造,前后中堂取名“棲”和“奕。
“棲”為接待前廳,也是賓主品茗交流之所,而“奕”是多功能廳,主人因善棋而名,客人可品酒、讀書、宴客、對奕、賞樂。?
“棲”和“奕”采用四重玻璃感應門,周邊茶色貼膜,中留透明圓洞,茶色貼膜呈現老照片的調性又讓客人有幾分私密感,開合之間,突顯空間的中軸,又有穿越古今的意趣,同時墻面內凹的圓形博古架進一步呼應圓月的主題。木梁灰瓦之下,銅管經緯縱橫,球形燈泡星點,仿佛屋蓋下漸漸隱去的人事。茶桌上低垂一列球泡,照亮當下。?
五間客房取名于傳統(tǒng)丹青中“胭”“藍”“黛”“綠”“翠”五色,空間上鋪陳延展,由里到外,層層遞進。
“胭”,“藍”用更衣間分隔前后廳。“黛”客房橫向軸線貫穿客、臥、浴空間,而客廳開合的圓月造型電視柜移門,與對面亭子中景壁的圓形龍紋遙相呼應。室內家具、配飾的選擇也由五色為主題而展開。??
原建筑吊頂拆除,將川西民區(qū)樸素的結構邏輯和灰瓦的肌理之美照亮。
墻身用木框絹絲硬包飾面將原有繁瑣的細節(jié)隱藏,管線內置,既不破壞古建主體,又呈現親切舒適的質感,同時拆除朝向內院原有的木門窗,換裝隔音采光良好的鋁木復合門窗,在房間內就得以感受前庭后院的光影浮動。
夜色深沉之后,望著這片院子,想到巴金先生說的:“初步感覺到世上許多事情的不合理。”
更多精彩歡迎關注象內文化創(chuàng)意設計微信公眾號
?
注: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。?